主页 > 句子说说 > 正文

精选中秋月古诗宋代苏轼后两句诗意106句

2023-12-18 09:58:26 来源:海螺个性网 点击:

中秋月古诗宋代苏轼

1、中秋月古诗宋代苏轼注音版

(1)、此诗前半首说“荷尽菊残”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,后半首通过“橙黄橘绿”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,乐观向上,切莫意志消沉。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,托物言志,意境高远。

(2)、不知天上宫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,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
(3)、堂前月色愈清好,咽咽寒螀鸣露草。卷帘推户寂无人,窗下咿哑惟楚老。

(4)、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也是古今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。作者将神话与现实、出尘与入世、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,也极富哲理与人情。通观全篇,皆为佳句。

(5)、(故人史生为余言: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,则是岁珠多而圆,贾人常以此候之,虽相去万里,他日会合相问,阴晴无不同者。

(6)、朝来庭下,光阴如箭,似无言、有意伤侬。都将万事,付与千钟。任酒花白,眼花乱,烛花红。

(7)、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(8)、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,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,而从「暮云」说起,用笔富于波折。明月先被雲遮,一旦「暮云收尽」,转觉清光更多。句中并无「月光」、「如水」等字面,而「溢」字,「清寒」二字,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,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。

(9)、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
(10)、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
(11)、遂令冷看世间人,照我湛然心不起。西南火星如弹丸,角尾奕奕苍龙蟠。

(12)、诗人幼年成孤,一生凄苦。所写诗篇多为穷愁不遇,寂寞凄怆之情怀。全诗笼罩着一种哀伤情绪,书写作者与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,爱而不得的缱绻心伤。整首诗“似次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。”这句最为经典。试想,诗人独立中庭,久久望月,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。这种明知思念无望确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,最为绝望,最为深情。

(13)、夜幕降临,云气收尽,天地间充满了寒气,银河流泻无声,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,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。

(14)、十五的月亮十六圆,月亮走啊我也走,其实就代表着中国人不愿与月亮分开的情愫。

(15)、既怀逸兴壮思,高接混茫,而又脚踏实地,自具雅量高致。

(16)、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(1-3)。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

(17)、丙辰年的中秋节,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,喝到大醉,写了这首词,同时思念弟弟苏辙。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?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。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,何年何月。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,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,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。

(18)、同样是明月,同样是中秋,同样是抒发兄弟深情,苏东坡写的这首《中秋月》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在那首词里,他应该也有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的感受,所以在最后真诚地祝福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

(19)、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也是古今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。作者将神话与现实、出尘与入世、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,也极富哲理与人情。通观全篇,皆为佳句。

(20)、这首小词,题为“中秋月”,自然是写“人月圆”的喜悦;调寄《阳关曲》,则又涉及别情。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,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,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。

2、中秋月古诗宋代苏轼后两句诗意

(1)、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进士及第。宋神宗时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

(2)、往年中秋节,在丹桂丛中赏月,饮酒,花儿在杯中,月亮也在杯中,多么惬意!今年的中秋,下起了雨,只能在楼上度过,酒还是相同的,但没有月亮,窗外云雨氤氲,凉气袭人。诗人想要乘风上天问问,无奈没有门路,连信儿也不通。画堂里只有红烛映照,赏不了月,还是从容地欣赏歌舞,从容地举杯饮酒吧。天气使人无奈,但如何度过,却是自己的选择。

(3)、月明星稀,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。“银汉无声”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,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,但由于遥远,也就“无声”了,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。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,恰如一面“白玉盘”似的。语本李白《古朗月行》: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”此处用“玉盘”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,而“转”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,而且暗示它的圆。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,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,而人自在其中。

(4)、明月团圆,更值兄弟团聚,难怪词人要赞叹“此生此夜 ”之“好”了。从这层意思说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 ”大有佳会难得,当尽情游乐,不负今宵之意。不过,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,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。兄弟分离在即,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“此生此夜”之短。从这层意思说 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”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。

(5)、“已无”、“犹有”,一气呵成,写出二花之异。可是,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,它们毕竟都过时了,不得不退出竞争,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──橙和橘。

(6)、忆对中秋丹桂丛。花在杯中。月在杯中。今宵楼上一尊同。云湿纱窗。雨湿纱窗。

(7)、历来诗家咏荷,总少不了写叶:如“点溪荷叶叠清钱“(杜甫《绝句漫兴九首》)、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(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)、“留得枯荷听雨声”(李商隐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)······由此看来,终荷花之一生,荷叶都是为之增姿,不可或缺的。苏轼深知此理,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,真可谓曲笔传神。

(8)、无波真古井,有节是秋筠。——苏轼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。

(9)、一杯未尽银阙涌,乱云脱坏如崩涛。谁为天公洗眸子,应费明河千斛水。

(10)、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“人月圆”的愉快,又此夜推想中秋 ,归结到别情。形象集中,境界高远 ,语言清丽,意味深长。《阳关曲》原以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为歌词,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,大体结合,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。

(11)、朝来庭下,光阴如箭,似无言、有意伤侬。都将万事,付与千钟。任酒花白,眼花乱,烛花红。

(12)、月明星稀,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。“银汉无声”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,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,但由于遥远,也就“无声”了,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。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,恰如一面“白玉盘”似的。语本李白《古朗月行》: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 。”此用“玉盘”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,而“转”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,而且暗示它的圆。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,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,而人自在其中。

(13)、谓经海底问无由,恍惚使人愁。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虾蟆故堪浴水,问云何玉兔解沉浮?若道都齐无恙,云何渐渐如钩?

(14)、——苏轼《赵昌寒菊》扁舟一棹归何处?家在江南黄叶村。——苏轼《书李世南所画秋景》秋雨晴时泪不晴。

(15)、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进士及第。宋神宗时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元丰三年(1080年),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宋哲宗即位后,曾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、儋州。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,途中于常州病逝。宋高宗时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

(16)、江面上升起一轮明月,人们在天涯共同抬头看月。有情人抱怨夜晚太漫长,相思真是磨人。熄灭了烛光,怜爱这满屋温柔的月光,披上衣裳,只觉得夜露寒意浸人。不能把月光捧给你,只盼着在梦里能相见。

(17)、有人曾经说过,中国人的中秋是过不完的,月亮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寄托。

(18)、只有中国人会说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吗?”这句话。

(19)、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,月光多为风云所掩,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,真是难得啊!可明年的中秋,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?

(20)、阳关曲·中秋月宋代: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译文夜幕降临,云气收尽,天地间充满了寒气,银河流泻无声,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,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。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,月光多为风云所掩,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,真是难得啊!可明年的中秋,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?注释阳关曲:本名《渭城曲》。单调二十八字,四句三平韵。宋秦观云:《渭城曲》绝句,近世又歌入《小秦王》,更名《阳关曲》。属双调,又属大石调。按,唐教坊记,有《小秦王曲》,即《秦王小破阵乐》也,属坐部伎。溢:满出。暗寓月色如水之意。银汉:银河。玉盘:喻月。

3、中秋月古诗宋代苏轼银汉的意思

(1)、桂花颗颗落下,好像是从月宫中掉落的。在殿前拾得落花,还带着初生的露水。诗人至今想不明白,为何吴刚要和桂树过不去,不停地砍斫,而这飘落的桂花,应该是嫦娥撒下来给人们的吧。月光,桂花来到人间,真是相得益彰啊,中秋之夜更是美好了。

(2)、我醉拍手狂歌,举怀邀月,对影成三客。——苏轼《念奴娇·中秋》。

(3)、喜马拉雅小听友,可以在喜马拉雅搜索(特别故事书),

(4)、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
(5)、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“人月圆”的愉快,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,归结到别情。形象集中,境界高远,语言清丽,意味深长。

(6)、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;苏诗却把那些“悲秋伤春”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,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、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。真是浅语遥情,耐人寻味。

(7)、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?夜来风叶已鸣廊。——苏轼《西江月·世事一场大梦》

(8)、明月升上天空,如同一面镜子挂在那里,到处一片寂静,云彩间好像连仙乐也停止了演奏,把舞台留给了皎洁的月光。这一轮月亮,足以平分秋色,高悬云层,照亮了千家万户。月亮之上,有玉兔,有蛤蟆吧?诗人想着那些传说,不由得更心驰神往,真想和月亮一起乘坐着船儿,待星河彻底清明后,一起遨游其中。

(9)、元丰三年(1080年),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宋哲宗即位后,曾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、儋州。

(10)、照野弥弥浅浪,横空隐隐层霄。障泥未解玉骢骄,我欲醉眠芳草。可惜一溪风月,莫教踏碎琼瑶。解鞍欹枕绿杨桥,杜宇一声春晓。

(11)、其实骨子里是认为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。当一个人背井离乡去到远方的时候,每当看到圆月升起,总是想起自己的故乡。

(12)、虾蟆故堪浴水,问云何、玉兔解沈浮。若道都齐无恙,云何渐渐如钩。

(13)、2倚竹佳人翠袖长,天寒犹著薄罗裳。杨州近日红千叶,自是风流时世妆苏轼《跋王进叔所藏画(赵昌四季·芍药)》

(14)、其实月亮还是那枚月亮,关键在于在何处、与何人一起看她。

(15)、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(宋神宗熙宁九年)苏轼在密州所作。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盼兄弟团聚。公元1074年(熙宁7年)苏轼差知密州,到达密州后,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。公元1076年的中秋,词人望着一轮明月,趁着酒兴正酣,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。

(16)、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,那就是在橙子金黄、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。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(1090年)任杭州太守时所作。

(17)、译文:深秋霜降时节,水位下降,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。酒力减退了,才觉察到微风吹过,让人觉得凉飕飕的。破帽却多情留恋,不肯被风吹落。

(18)、夜幕降临,云气收尽,天地间充满了寒气,银河流泻无声,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,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。

(19)、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,月光多为风云所掩,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,真是难得啊!可明年的中秋,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?

(20)、桂魄飞来光射处,冷浸一天秋碧。——苏轼《念奴娇·中秋》。

4、中秋月古诗宋代苏轼译文

(1)、顷在黄州,春夜行蕲水中,过酒家饮。酒醉,乘月至一溪桥上,解鞍曲肱,醉卧少休。及觉已晓,乱山攒拥,流水锵然,疑非尘世也。书此数语桥柱上。

(2)、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

(3)、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古代文化学者王依民教授吟诵苏轼名篇《中秋月》。

(4)、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是天外。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谓经海底问无由,恍惚使人愁。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虾蟆故堪浴水,问云何玉兔解沉浮?若道都齐无恙,云何渐渐如钩?

(5)、值此中秋佳节,又遇国庆,双节合璧,普天同庆。

(6)、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是天外,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

(7)、诗写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(字子由)久别重逢,共赏中秋之月。如此赏心乐事,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感慨。

(8)、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。为了突出“橙黄橘绿,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,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:那曾经碧叶接天、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,现在早已翠减红衰,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,遮挡风雨了;独立疏篱的残菊,虽然蒂有余香,却亦枝无全叶,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,依然劲节。

(9)、秋原何处携壶。停骖访古踟蹰。双庙遗风尚在,漆园傲吏应无。

(10)、无论是晴是雨,是皓月当空,还是无缘一见中秋的月亮,让人遗憾,中秋也还是要过的,又何不开心一些呢?

(11)、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?夜来风叶已鸣廊。

(12)、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。中秋节以月之圆寓人之团圆。为寄托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之情。祈盼丰收,幸福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,赏月,拜月。吃月饼,赏桂花,饮桂花酒等习俗。古往今来,在浩瀚的诗词文化中写中秋月的诗词不在少数。下面甄选了几首经典的诗词以供欣赏。

(13)、月明星稀,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。「银汉无声」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,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,但由于遥远,也就「无声」了,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。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,恰如一面「白玉盘」似的。语本李白《古朗月行》:「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」此处用「玉盘」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,而「转」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,而且暗示它的圆。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,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,而人自在其中。

(14)、依民老师身上天赋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气骨与涵养,在双节期间由他吟诵苏东坡的作品,能很好地体现传承性与兼容性。

(15)、就算远隔千里,也不能阻断相思。如果可以,不如掬一捧月光送给彼此。

(16)、要感谢王依民教授收到邀约后慨然允诺,并亲自书写了作品吟诵谱,依民老师的书法功力深厚,为厦门很多文献题的字广受好评,我的新书房斋号”草莽斋“和其中一部诗集的书名也是他题写的,我时时观赏,心神安宁。

(17)、谓洋海底问无由。恍惚使人愁。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

(18)、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是天外,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

(19)、晚间云雾全都收尽,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。银河悄然无声,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。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,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?

(20)、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

5、中秋月古诗宋代苏轼的意思

(1)、中秋之夜,未得团圆,又勾起了人们多少的思念!

(2)、曲折无心逐浪花,低昂赴节随歌板。(是夜,贾客舟中放水灯。)

(3)、在厦门,由于博状元习俗,中秋实际上是整个农历八月的指代,而并非仅仅指八月十五当天。

(4)、3;水晶宫里,一声吹断横笛——苏轼《念奴娇,中秋》

(5)、四月,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,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。七年来,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,而不再是“千里共蝉娟”。苏辙有《水调歌头》(徐州中秋)记其事,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,题为“中秋作”。

(6)、为奔忙赋闲,让生活有诗,欢迎踏上时间诗旅。刚才轶伦为大家朗诵的是苏东坡写的《中秋月》,这是苏东坡和弟弟苏辙久别重逢之后,二人在中秋佳节共赏秋月时所写;他写道:暮色深沉,云气收尽,天空澄清如洗,充溢着清寒之光,这是空明如水般的月光在空中静静四散和弥漫,繁星闪烁的银河无声流淌,一轮满月在天空中静静转动,它就好像白玉盘一样皎洁和晶莹。天上的月亮美得令人心醉,而眼前又是你我兄弟久别重逢,真的是月圆人也圆,我这一生中像今天这样完美的夜晚,实在是不多见,我很享受,但是,月亮圆了就会缺,兄弟相聚就会别离,明年的中秋,我又会到何处跟何人一起欣赏这样的良辰美景呢?

(7)、中秋的月亮,比别的时候更圆,更亮,值得细细观赏。

(8)、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,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?到了晚上,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,响彻回廊里,看看自己,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。酒并非好酒,却为客少发愁,月亮虽明,却总被云遮住。在这中秋之夜,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?我只能拿起酒杯,凄然望着北方。

(9)、凭高眺远,见长空万里,云无留迹。桂魄飞来,光射处,冷浸一天秋碧。玉宇琼楼,乘鸾来去,人在清凉国。江山如画,望中烟树历历。

(10)、⑴阳关曲:本名《渭城曲》。单调二十八字,四句三平韵。宋秦观云:《渭城曲》绝句,近世又歌入《小秦王》,更名《阳关曲》。属双调,又属大石调。按,唐教坊记,有《小秦王曲》,即《秦王小破阵乐》也,属坐部伎。

(11)、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,觉得好的可以转发以示鼓励!

(12)、青荧灭没转前山,浪飐风回岂复坚。明月易低人易散,归来呼酒更重看。

(13)、亲爱的各位听友,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,愿你珍惜眼前所爱的人,为她们做想要做的事;人生苦短,愿你们多多陪伴,共同实现你们的梦想!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!

(14)、明月圆,更值兄弟团聚,难怪词人要赞叹「此生此夜」之「好」了。从这层意思说,「此生此夜不长好」大有佳会难得,当尽情游乐,不负今宵之意。不过,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,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。兄弟分离,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「此生此夜」之短。从这层意思说,「此生此夜不长好」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。说「明月明年何处看」,当然含有「未必明年此会同」的意思,是抒「离扰」。同时,「何处看」不仅就对方发问,也是对自己发问,实寓行踪萍寄之感。末二句意思衔接,对仗天成。「此生此夜」与「明月明年」作对,字面工整,假借巧妙。「明月」之「明」与「明年」之「明」义异而字同,借来与二「此」字对仗,实是妙手偶得。叠字唱答,再加上「不长好」、「何处看」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,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。

(15)、重阳节如何度过,只借酒消忧,打发时光而已,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,因而不要再提往事。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,连迷恋菊花的蝴蝶,也会感叹发愁了。

(16)、清淮浊汴。更在江西岸。红旆到时黄叶乱。霜入梁王故苑。

(17)、译文:深秋霜降时节,水位下降,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。酒力减退了,才觉察到微风吹过,让人觉得凉飕飕的。破帽却多情留恋,不肯被风吹落。

(18)、想超脱尘世,乘风归去,又犹豫徘徊,楼高宇寒不胜之,落足现实,月下“起舞弄清影”,胜似仙境,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,而是于自然中觅求“苦中作乐”的生活意义,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,热衷于人世,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,来得更亲切更温暖。

(19)、——苏轼《念奴娇·中秋》无波真古井,有节是秋筠。——苏轼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中秋作本名小秦王,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。

(20)、5;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,丙辰中秋》

(1)、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(2)、是天外空汗漫,但长风、浩浩送中秋。飞镜无根谁系,嫦娥不嫁谁留。

(3)、——苏轼《减字木兰花·春月》我醉拍手狂歌,举怀邀月,对影成三客。——苏轼《念奴娇·中秋》凭高眺远,见长空万里,云无留迹。

(4)、明月圆,更值兄弟团聚,难怪词人要赞叹“此生此夜”之“好”了。从这层意思说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”大有佳会难得,当尽情游乐,不负今宵之意。不过,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,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。兄弟分离即,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“此生此夜”之短。从这层意思说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”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。说“明月明年何处看”,当然含有“未必明年此会同”的意思,是抒“离扰”。同时,“何处看”不仅就对方发问,也是对自己发问,实寓行踪萍寄之感。末二句意思衔接,对仗天成。“此生此夜”与“明月明年”作对,字面工整,假借巧妙。“明月”之“明”与“明年”之“明”义异而字同,借来与二“此”字对仗,实是妙手偶得。叠字唱答,再加上“不长好”、“何处看”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,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。

(5)、不似秋光,只与离人照断肠。——苏轼《减字木兰花·春月》。

(6)、四时靡不佳,乐此古所名。龙山忆孟子,栗里怀渊明。